新華社 / 發
記 者|孫英哲
責 編|趙永顔
通訊員|李江濤 阮樹軍
正文共1905個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今年以來,山東聊城市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徑,以“三個一”(突出一個引領、打造一個平台、創新一個品牌)為抓手,不斷完善“基層黨建+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有效改變了社區治理活力不夠、實效不強等問題。
圍繞“組織設置合理、工作職責明晰、作用發揮明顯、運行機制規範”目标,進一步規範網格黨建工作,形成網格管理、條塊結合、層級負責“黨建+網格”工作格局。一是黨建組織體系化。市委政法委、市委組織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按照“一格一支部、支部建在網格上”目标,指導93個城市社區改設為黨委、26個社區改設為黨總支,依托街區、小區劃分515個網格黨支部,設置樓院黨小組6213個,建立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縱向組織架構。二是網格考核指标化。市委政法委制定《聊城市綜治中心和網格星級管理實施細則》,明确“網格黨建”情況占“星級網格”比重為30分,将“網格建立黨支部、網格黨支部陣地建設、網格學習交流平台、黨員在網格中認崗領責”情況作為“星級網格”評定重要内容,明确由縣(市區)委組織部門負責每年對網格黨建情況進行考核。三是工作推動常态化。成立由組織、政法、财政、民政、住建、國土、規劃等部門組成的城市基層黨建和治理工作聯席會議,聯席會議由組織部門牽頭定期召開,共推社會治理、共同服務群衆、共建文明城區等方面的工作。
結合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年建設計劃”,積極打造社區黨群服務暨社區治理中心,将黨建和社會治理工作向社區延伸。一是一體規劃建設。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采取單獨建設、共同建設等靈活方式,建設集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社區黨群服務暨社區治理中心,統一達到“五有标準”,即有服務大廳、有規範流程、有服務設施、有電子顯示、有詳實檔案,形成社區治理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雙輻射、雙帶動”格局,中心承載功能明顯增強。二是融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活力因子”作用,積極引導見義勇為、心理社工等社會組織進駐社區中心,定期開展“心理社工進社區”公益性活動。同時,積極孵化一批社會組織如聊城市慈善義工協會、春雨助學協會、蒲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幫扶解困、法治宣傳、安全防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增強治理實效。統一開發全市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開通微信公衆号,及時發布便民服務信息和網格工作動态并為每名網格員安裝“智慧網格”手機App。社區網格員以“矛盾在網格化解、隐患在網格排查、問題在網格解決”為目标,每天開展矛盾糾紛、治安隐患、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及重點人員排查,網格員巡查發現問題,利用App第一時間上傳至街道網格化信息系統,街道及時分流到社區駐地部門聯動解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今年8月份以來,全市網格化信息系統共受理各類事件31924件,派遣解決28334條。
統籌城市小區黨建和治理資源,由小區黨組織牽線搭橋,在居民小區試點設立“紅旗驿站”,打通社會治理和服務居民“最後一公裡”。一是科學組建隊伍。推行以黨支部為核心,帶領物業單位、業委會、志願者隊伍“一核三元”管理模式,原則上由小區黨支部書記任網格員,兼任“紅旗驿站”站長,由小區黨員、業委會、物業單位三方代表任成員。二是完善運行機制。建立目标責任制度,制定年度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計劃,細化分配任務,切實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落實到位。建立協商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成員會議,集中讨論群衆反映較多的問題,鼓勵居民參與讨論和議事協商。建立協調聯動制度,由網格黨支部牽頭負責,明确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的權責範圍,形成小區“問題共商、困難互幫、共促共建”格局。三是強化功能發揮。“紅旗驿站”作為城市小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站,設立學習室、活動室和議事室,為群衆學習、議事、交流提供平台。同時,充分發揮群衆自治作用,由熱心居民組織成立“家庭事務調解隊”、“4050助7080志願服務隊”等小區組織,培育身邊的“紅旗好人”,帶頭做好身邊事,樹立小區新風尚。四是落實專項費用。按照小區規模和黨員群衆人數,堅持“惠及面廣、受惠群衆多”原則,落實辦公經費和服務群衆專項經費,合理提出為民辦事項目,明确項目主要内容、資金支出、完成時間,逐級審批備案後,在小區公示欄張榜公示,接受黨員群衆監督。
通過探索“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模式,有效推動了基層治理、社區黨建與服務群衆的有機融合,逐步完善了新型小區治理和服務體系,有效激活了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原标題:山東聊城探索“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新路徑 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END·
前往“發現”-“看一看”浏覽“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