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深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核心動力。
什麼是市域社會治理
市域社會治理是指以地級市的行政區域為範圍,依靠黨委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主體,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對轄區内的人民、事務、組織等進行管理和服務的總和或過程。在我國行政架構中,市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上聯天氣、下接地氣”,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因此,市域社會治理是将社會風險隐患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能級,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根本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這标志着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走向了一個嶄新的、明确的、能始終确保的正确方向和制度保障。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體制中,黨委領導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就像是“衆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産黨。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依靠黨委堅強領導,推進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才能注入活的靈魂。要把黨的領導作為貫穿市域社會治理的主線,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堅持黨建引領,構建統一領導、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市域社會治理組織體系。
落實以人為本的民本導向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标。當前,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領域還存在不少短闆和薄弱環節,需要我們更加用心用情用力采取措施加以解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把尊重民意、彙聚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進一步提升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一根本目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抓好社會治理領域的民生工程,在增進民生福祉中不斷提高人民群衆的幸福指數。隻有這樣,社會治理工作才有了根,有了魂,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才能最終得以實現。
運用大數據的技術手段
國家治理要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自覺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現代化水平。新時代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明确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定位和提升國家治理的有效性,特别是要研究以智能化、信息化、大數據為代表的新的時代特征,結合新時代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在社會治理領域開展大膽實踐與理論探索,從不同層面、多個角度去發現全國各地市域社會治理主要做法和特點,剖析推進市域社會治理難點,以實施切實可行的治理手段。
利用大數據技術,有效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現代社會風險具有很強的跨界性、隐蔽性、傳導性,有效防控風險,既需要通觀全局的視野,又需要細緻入微的洞察。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效率,必須将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與實體組織、專兼力量結合起來,搭建全域、多級的綜合治理工作網絡,切實提升複雜社會條件下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實戰能力。
深化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實現精準治理
堅持基層綜治中心名稱不改、人員不減、職能不變,按照“建設實體、注重實戰、确保實效”的要求,推動進駐部門一體運行、人員一體管理、業務一體安排。發揮村級中心“基礎平台”作用,着力“辦小事、報大事”,成為風險防控第一線陣地。發揮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實戰平台”作用,完善事件流轉處置機制,強化綜合執法、應急處置合力,着力“辦實事、解難事”。發揮市縣兩級綜治中心“樞紐平台”作用,完善指揮調度、會商研判、綜合協調督查問責、考核獎懲等職能,健全服務基層的情報綜合研判和信息推送機制,有效統籌區域社會治理工作、預防處置突出風險。依托綜治中心,建設市域社會治理信息化系統,執行統一的技術規範标準,破除數據壁壘和機制障礙。
強化信息系統聯網應用,提升網格化服務管理水平
把網格作為綜治中心的基本單元,打造“全科網格”,優化網格設置、統一編碼,整合原有各類網格,促進縱向貫通,實現從網格員“手上”到村、鄉、縣、市綜治中心“屏上”五級聯動,提升基礎信息的全面性、動态性、準确性。促進視頻聯通,實現“雪亮工程”政法視頻會議系統、視頻接訪調處系統等分級分權限接入綜治中心,提升實戰能力。打造“全要素網格”,全面采集人、地、物、事、組織各類信息,排查矛盾糾紛、安全隐患、特殊群體,下沉管理服務事項。打造“全民網格”,建立職能部門力量融入網格機制,充分吸納社會協輔力量、平安志願者參與,推動人人共建平安網格。促進橫向打通,實現綜治中心與有關部門網絡互連、信息共享,與各類政務服務平台有機銜接,對各類事件實時監測、分流處置、跟蹤問效。
加大資金投入、鼓勵技術研發,提高偏遠貧困地區人民的媒介素養
有針對性、傾向性地加大對偏遠貧困地區和人民的大數據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縮小地區差距,鼓勵開發商開發出适合貧困地區使用的信息産品,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難度。同時應高度重視全民大數據教育問題,政府、教育界、圖書館等公共機構以及各社會組織和相關學者聯合起來,共同構建和完善公民媒介素養教育體系,減少數字鴻溝,提高網格化治理的效率與水平。
遵循價值理性優先原則,建立健全大數據法律法規,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對于不同來源的數據制定相應規定以分别存儲管理,要明确管理者和使用者在數據使用中的權利和義務,對于重要數據信息的故意洩露現象,要制定嚴懲制度。在具體的數據治理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公開、公正和可反駁原則,即所有用于預測分析的數據和算法系統必須向社會和民衆公開,隻能運用第三方專家認可或司法機構公證的可靠、有效的算法系統,以及民衆個人可以對數據和算法系統進行辯論和反駁,數據使用者和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接受公開聽證和質詢,并對數據所有權的擁有者及時予以釋疑解惑和權益保障,以此避免社會可能出現的“數字利維坦”風險。
規範培養與積極引進結合,突破網格化管理中的人才瓶頸
一是提高網格員的待遇,吸收專業化人才的加入,以保持網格化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完善網格化培訓的具體内容和考核指标,基層網格化管理部門要對其網格員進行專業培訓,使之達到專業性質工作的需要,信息化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三是對新招聘的大學生網格員進行重點培養,使其成為信息技術能力強、業務流程熟、新治理模式理論知識豐富的能夠擔當起基層管理和信息技術總協調的專業人才。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楊安。
本文摘自《社會治理》2019年第11期《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文。
前往“發現”-“看一看”浏覽“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