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今天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70年來工業戰線的輝煌成就是綜合國力的基礎和支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
據悉,最近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上,129家中國企業上榜,數量上首超美國。中石化第二、中石油第四、國家電網第五,前五名有三個是我們的。
2001年我國剛加入WTO時,隻有11家企業上榜。榜單上原來主要是國企,現在有了不少民企;原來主要是傳統産業,現在高科技産業也不少,銷售收入增長了,技術經濟指标的水平也提高了。如中石化1999年進入500強。“當時是第73位,從第73到第2位,這本身就是實力的體現。”李毅中說道,一國綜合國力的标志之一就是跨國公司和大集團強不強、多不多。
“我國現在是工業大國,還不是工業強國;是制造大國,還不是制造強國。清醒看到差距和短闆是信心和實力的表現。”李毅中說道。
客觀上,我國工業化比發達國家晚了許多年。美國是1955年就實現了工業化,德國是1965年,日本是1972年,韓國是1995年,我們的目标是2020年基本工業化、2035年全面工業化。
“70年的工業發展,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曆史的教訓;既有舉世矚目的成績,也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李毅中表示,“總的來說,我國工業制造業還處在世界價值鍊的中低端,表現在創新能力不夠強、産業結構不夠合理、綠色低碳轉型還需加快、質量效益需要提高、數字化智能化還在起步階段。”集中體現為以下五方面:一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隻有發達國家的一半;三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繁重;四是低端産品過剩、中高端産品不足;五是工業效率有待提高。
李毅中認為,要加速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一方面,發展新興産業。多年來,我國對高技術産業的投入增幅都比總的固定資産投資增幅高10個百分點左右;高技術産業增加值的增幅比工業增加值的增幅要高5個百分點左右。但要看到,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隻有13.9%,每年隻增加不到1個百分點。新興産業在加快發展,但力度還不夠。
另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我國技術改造投資2018年達到11.9萬億元,占工業投資的48.2%,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要加大力度。國家采取了多項支持鼓勵政策,企業正在開展以綠色、低碳、智能、優質為重點的新一輪技術改造。
進入新時代,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要正視差距和短闆,進一步激發自主創新、奮發圖強的動力和活力。李毅中表示,工業戰線應不忘強國富民的初心,牢記工業化、現代化的曆史使命,堅定不移地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弘揚“中國工業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作出新貢獻。
曾有中央領導人指出,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卻已經出現制造業占經濟比重過快下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工業占GDP的比例是42%,2016年已降至33.3%,相當于一年降低近1個百分點;同期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從32.5%降到28.8%,2016年以後開始回穩。
李毅中表示,我國國情決定了工業是立國之本、制造業是強國之基,必須在國民經濟中保持一定比例。
“經過努力,‘脫實向虛’的狀況有了改變,但仍然存在着工業被空心化、邊緣化的狀況,出現了資源、資金、人力不向工業流動的現象。”李毅中表示,有些地方、有些部門對工業重視程度不夠。
對待我國工業化階段必須有正确的認識。我國經濟增長實現了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消費和投資一起拉動。一、二、三産要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和進出口的促進作用。
我國現在處于工業化的後期,而不是後工業化時代。要科學把握實現工業化并進入後工業化的曆史進程,從國情出發,分階段完成使命。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2035年全面工業化。
中國社科院工業研究所2017年6月發布的“工業化綜合指數”顯示,全國是84,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區是93~98,長江經濟帶是86,東北是76,大西北和大西南是58,個别省(區)在50。這是科學的符合國情的判斷。
李毅中表示,振興實體經濟,推進制造強國建設,需在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第一要實行自主創新戰略。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并不矛盾。自主創新目标是實現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但并不排斥借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交流合作。
一方面應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要推進“産學研用”相結合。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研發的目的全在于用,隻有用才進入了市場。用戶要自始至終參加研發全過程,要加快成果的商業化、産業化。
第二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制造業深度跨界融合,數字産業化是手段,産業數字化是目的。推進一二三産尤其是工業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不能本末倒置。跨界融合的實質是信息通信技術(ICT)與工業制造技術(IMT)的深度融合。十多年來我國通信技術經曆了從2G到5G的跨越和演進,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工業制造技術趕超國際水準日新月異。
由于各工業行業千差萬别,因此實現跨界融合每個行業都要專門研究,結合具體應用場景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提升高端制造技術能力,突破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瓶頸,助力制造強國建設。
第三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補短闆、強弱項、調結構,投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優化存量進行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技術改造,還是發展增量建設高技術産業、新興産業,都需要投資支撐。這幾年工業投資增幅過低,要盡快改變。穩預期、穩投資、穩外資,提高投資效率,通過有效投資,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
第四要不斷改善營商環境。
一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制造業應是重點。我國規上工業企業稅費合計(含五險一金)約占主營業務收入的8.5%,負擔過重。以增值稅為例,全國一共三檔,制造業稅負最高。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造業增值稅稅率從16%減到13%,還要加快三檔變兩檔,這對于支持制造強國建設尤為重要。
二是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要落實見效。中央去年11月提出支持民營經濟六方面的重大政策舉措,相關部門在制定細則、辦法、方案時不要拖延推诿,不要變相擡高門檻,使政策盡快落地。
三是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活力。要加快建立适合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形成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國資委6月發布了對中央企業《授權放權清單》,在五方面提出了35項政策措施,并要求企業集團同步對所屬企業授權“松綁”,激發中央企業活力和競争力,值得稱贊。
三十年正芳華,青春正好——《中國企業報》成立30周年特别奉獻
2018兩會特别報道——《中國企業報》采訪報道了近百位部委領導、院士和企業家代表委員,還重點采訪報道了近百位擔任地級市市長書記的代表委員。
----------------------------------
本文系《中國企業報》綜合報道。編輯:米果。
本平台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台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回複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已任。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号:zgqybnews,關于财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前往“發現”-“看一看”浏覽“朋友在看”